《孫子兵法》的商道哲學思想

《孫子兵法》是中國最早的兵書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,被譽為“兵學圣典”。兵書涉獵范圍非常廣,是集歷史學、哲學、地理學、文學、科學、農業、天文學、戰略學、戰術學、軍事學等多學術。
這樣說吧!
拿兩個5歲的孩子來做對比:一個不喜歡閱讀,看見文字就害怕;一個喜歡閱讀,并對歷代歷史有過目不忘的能力。那么兩個孩子時間一長,就會有天壤之別。倘若,這個孩子對歷史、兵書頗有興趣,這個孩子長大后從事任何行業絕對不會很差。
一、學兵法就是學武功
筆者在《我們不能一直聽成功故事,應該聽聽失敗的聲音》文中提到:“我要學別人不喜歡學的知識,甚至學不懂、學不會的知識,我更加要去學。”那年14歲,我開始自學歷史、兵書、心理學,去書店買了幾本書回來用于晚上睡覺前看,其中就有曾國藩、鬼谷子、孫武、孫臏的著作。
大多數人會認為,那么小能看得懂嗎?
是的!
開始確實枯燥又詰屈聱牙,但是沒辦法,回到春秋時期,這個年紀是要去上戰場了!
筆者小時候學習成績不是最好的,也不是最差的,非常叛逆,脾氣又暴躁。那怎么辦!
想到一個很愚鈍的辦法:在幾本書中挑出自己最想看的!結果,我選中了曾國藩。潛意識就是很好奇,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世界。
結果,看了第一頁,就想看第二頁,簡直百看不厭、愛不釋手了。有些字它死盯著我,我卻并不認識它。隨后,這暴躁的個性跟它們急了,看不懂非得查字典,鉆牛角尖。僅僅是因為看書,因看不懂書,又去買了一本小巧的新華字典回家,以便隨身攜帶。
曾國藩這個人物跟我太像了,甚至癡迷的地步。
一是,性格浮躁,沒有耐心;
二是,天生不是個聰明人;
三是,勤學苦讀,逆天改命。
他促使我更好的投資了自己,看完這本書后,我才正式拿起《孫子兵法》。
有了曾國藩對我的影響,因此打下了最關鍵的第一步。在攻讀《孫子兵法》時,再沒出現過浮躁心理,并不斷告誡自己,做一個長久規劃,大事慢慢來,慢慢地來...
孫子曰:“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,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。”
意思是,我們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處的人,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處。
在筆者(史家郎 ID sxgcj2017)看來,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不學習的害處,就不會明白,領悟學習的好處。學習是改變命運的方法之一,沒有足夠的知識,蠻干是非常不可取的。
勿信某些洗腦課程、創業神話,更不要相信那句“沒有學歷,而成為富翁的人一大把!”

二、學兵法就是學方法
筆者(史家郎 ID sxgcj2017)在做培訓期間,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。
比如:“史老師,我負債了怎么翻身?”、“我沒有錢,怎么創業?”、“我沒有能力,怎么去創業?怎么去賺大錢?”、“史老師,我沒有資源,不敢創業!”等等問題。
其實,兵法就是告訴我們做事情的方法論。
孫子曰:“國之貧于師者運輸,運輸則百姓貧。近于師者貴賣,貴賣則財竭,財竭則急于丘役。力屈財殫,中原內虛于家。百姓之費,十去其七;公家之費,破車罷馬,甲胄矢弩,戟盾蔽櫓,丘牛大車,十去其六。”
意思是,國家因用兵而導致貧困的,遠道運輸是個重要原因;遠道運輸就會使百姓貧困??拷婈牭牡胤轿飪r飛漲,物價飛漲就會使百姓財富枯竭;財富枯竭,就急于加征賦稅和勞役。軍力日益耗盡,財力日益枯竭,國內家家空虛。百姓的財物耗去十分之七;公家的資財,由于車輛損壞,戰馬疲憊,裝備、兵器、戰具的損耗以及輜重車輛的損壞,也要耗去十分之六。
筆者(史家郎 ID sxgcj2017)認為,一個創業者或正在創業的人,首先是認識錢是個什么東西?這句話并非狹義上的,而是廣義上的底層邏輯。
兵法中輸入了從戰爭上對人力、物力和財力的依賴關系出發,提出了“因糧于敵”,“勝敵而益強”等作戰指導原則。
反之,以上筆者舉例遇到的個別案例,我把這些歸于常態化。那么一個人要想跟其他的人與眾不同,你的底層邏輯就要非常人所思。
2007年的北京家電連鎖市場,形成了“三足鼎立”的局面,他們分別是國美、蘇寧、大中。在蘇寧宣布要收購大中時,聲勢兇猛,并歷時數月未果。這時候國美半路殺出,短短三天時間取代蘇寧把大中拿下。
大多數人會認為,在這場“三國式”的博弈中,國美完勝蘇寧,迅速占領了北京家電市場。蘇寧正為錯失的時機而懊惱時,國美也在為未卜的前途惴惴不安。唯有張大中穩穩地拿走36億的現金而離場了。
筆者在《如何把握5G視頻實現彎道超車?》文中提到:“吃第一個螃蟹的人,都會撐死!對于此結論,不反駁也不認定。”就是要清晰的知道自己在何方。
大中電器被國美收購后,創始人張大中立馬注冊了“大中投資”,帶走了大中電器20多人的核心團隊,并進軍風險投資領域。其他人應該無法理解張大中的想法,但張大中自己卻十分清楚,這只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轉機而已。
孫子曰:“故殺敵者,怒也;取敵之利者,貨也。故車戰,得車十乘已上,賞其先得者,而更其旌旗,車雜而乘之,卒善而養之,是謂勝敵而益強。”

三、學兵法就是學生存
孫子曰:“故兵貴勝,不貴久。”
在“慎戰論”思想的指導下,西楚霸王項羽在巨鹿之戰率領數萬楚軍,擊敗了秦軍主力軍四十萬;在楚漢之爭中,率領3萬之師半日內就擊潰了劉邦的主力軍56萬。
在軍事學上,項羽是“兵形勢”(兵家四勢:兵形勢、兵權謀、兵陰陽、兵技巧) 的代表人物。
項梁教他讀書,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;又教他學劍術,沒多久又不學了。后對正在生氣的叔叔項梁說:“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,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,要學就學萬人敵。”項梁于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,項羽非常高興,但是只學個大概,不肯深加研究。
項羽出身第蔭又天生神勇,最后輸在傲慢自大、剛愎自用。
一個傲慢自大輸給了更精通兵法的韓信;
一個剛愎自用輸給了沒錢、沒學歷、沒文憑、沒能力、沒資源的劉邦。
而“一代兵仙”韓信,可惜也只學了兵法,“道”沒學會,也因傲慢自大、剛愎自用最后落得一個“造反”下場。
孫子曰:“兵者,詭道也。”
春秋末期的政治家、商業理論家,經濟學家、道家學者、道商鼻祖范蠡。他出身貧賤,博學多才輔佐越國勾踐滅吳而稱霸中原,最后功成身退。
身退后又開始經商成為首富,被尊稱為“財神”、“商圣”并寫下《商訓》十二則:
能識人:知人善惡,項目不負;
能接納:禮文相待,交關者眾;
能安業:厭故喜新,商賈大??;
能整頓:貨物整齊,奪人心目;
能敏捷:猶豫不決,終歸不成;
能討帳:勤講不怠,取討自多;
能用人:因才器使,任事有賴;
能辯論:生財有道,闡發愚蒙;
能辦貨:置貨不苛,蝕本便經;
能知機:售貯隨時,可稱名哲;
能倡率:躬行以律,親戚自生;
能遠數:多寡寬緊,酌中而行。
司馬遷稱范蠡為“富好行其德者”。
范蠡這種對財富的態度,才能算得上財富的主人。
世人還稱贊范蠡:“忠以為國;智以保身;商以致富,成名天下”。